
方琛:耕耘青春 不负韶华 ——卢慧君散文集《青春如花》赏析
作为一名资深史志工作者,对散文基本持排斥态度的。像“年近花甲”“谷雨前后”“牛山脚下”“父母官”之类一律不能用,必须准确的记载姓名、时间、地点、职务以及事物的来龙去脉。“横排事项,纵述始末”“述而不论”“生不立传”“纪事本末”“语体文”等等专业要求是不可逾越的规范。从个人兴趣上讲,笔者常常乐于为金戈铁马、历史沿革、兴亡成败、是非曲直、时代主题、忧患意识、家国情怀、鼎革人物而秉笔直书,对那些飞雪有意,落花无情、长吁短叹,天马行空、唯美纯情类的小女生秀笔娟文不太感兴趣。
爱上卢慧君散文纯属例外。
一
2015年,我参加了安康第一个读书会——安康人周末读书会,借此平台接触到王晓云、李爱霞、朱焕之、张定敏、陈春苗、唐承芹、方雯、唐玉林、王正荣、王小英等才女,当然还有娇巧玲珑、文采飞扬的鼓楼小学卢慧君老师。从朋友圈、微信群和报章里,卢慧君的几篇文章深深触动着一个老男人那脆弱的神经。《难以忘怀的童年》中,她写道:“我能来到这个世界纯属意外,能活到现在更是万幸”。原来她们家往上几代都是单传,到她们这一代,也是多女一丁。父亲决定再生一个,或许会是男孩,结果总是事与愿违,到她已是最后一搏了,幸亏她出生那天父亲出远门,要不然非溺死不可。父亲回到家,母亲忙不迭说,接生婆说了,先养些日子,等大一点就送给人家。生不出男丁都是女人的过错,母亲怀着深深的自责自卑,累死累活操持起全家里里外外所有事务。那些年,全家一年只有快过年的时候才能做一身新衣,《来生,再续一段母女情》中,她写道:“那年腊月二十,大雪纷飞,眼看就要过年,我们姊妹的衣服还没着落,母亲只好提了几斤粉条去卖。天寒地冻,街上行人少极了,偶尔有人停下脚步,给的价钱又太低,母亲卖不下去。我陪着母亲,眼巴巴地看着行人,希望能有好心人给个好价钱把粉条买去。”读到这里,我早已老泪纵横,唏嘘不已。甚至暗自埋怨作者,粉条最后卖出去没有,买到布料没有也不交代清楚?我自然联想到我的母亲,我们小时,经常饿饭,每次做好饭,母亲总是先给我们姊妹几个盛,有剩的就吃一口,没剩的就喝一口菜汤了事。父亲在大河庙梁小学教书,被倒塌的校舍砸成重伤,退职回家,全家失去生活保障,母亲给人家做保姆。天不亮就起来给我们做好早饭,晚上,累了一天的母亲进门先给饥肠辘辘的我们做饭,我不知道一个瘦弱的女人是如何挺过来的。
写她和女儿的有《飞舞的橡皮筋》《孩子,上天是不会亏待你的》等,篇篇深情,字字扎心,我不禁想起我和我的独生女儿。想起送女儿进县幼儿园全托(一周只能回家一天)第一天的痛;想到女儿长大后的次次送别,常常是我要看到女儿进站再转身,女儿却要我先走再进站,我拗不过女儿,假装走开,然后躲在角落里,泪眼偷偷看着女儿的背影消失在人流之中。卢慧君在她的书中写道:“临别时看着女儿逐渐消失的背影,我深知今生我们陪女儿朝夕相处走过的路已到此结束,从此女儿生活里的主角不再是我。在这里,她将插上飞翔的翅膀,在更广阔的天地遨游,离我越来越远。再见她,将需要漫长的等待。”可怜天下父母心,我们的心境竟何其相似。
于是,我走进这个小女生的散文世界,并且和她一道,打理她的处女作《青春如花》的编排、出版事宜。
“情”是散文的灵魂,散文需要以情感人。无论是亲情、友情,还是家国情、桑梓情、万物情,都要真诚地投入。《青春如花》里的“情”贯穿始终,给读者以无限的联想空间,产生深刻的共鸣,是鲁迅“无情未必真豪杰,怜子如何不丈夫。”的最好诠释。
二
散文需要以美熏陶人,只有美好的东西才值得欣赏、陶醉、玩味。卢慧君的散文语言美、描写美,想象美,美到勾人魂魄,引人入胜,浮想联翩。开篇《青春如花》中有这样一段文字:“我俯身拾起一片花瓣,手上竟有些许残红,是它滴的血吗?”我正疑作者何出此喻,看到后面:“我谢绝了老师的美意(她刚刚因家庭困难而婉拒老师推荐去南京农业大学深造的机会),就这样,多少次梦想的大学与我失之交臂。它成了我心里不可触及的痛,是我的青春之殇。”借物言志的伤感跃然纸上啊!《又是油菜花黄时》中写道:“物以稀为贵,油菜花就是十足的下里巴人。还没见过有那种花像油菜花一样绵延数里,一大片一大片地向前铺展延伸,大有独占鳌头、披金带甲、染黄整个春天之雄伟。”油菜花开,视觉盛宴,对于大多数人来说,除了一饱眼福外,还能有多少感慨与收获呢?《一季荷花醉心香》写道:“风乍起,满池的荷叶随风翻起阵阵绿浪,此起彼伏,一瞬划过去,荷花随之轻歌曼舞,婷婷优雅。荷塘深处,繁花似锦,芳菲四溢,安详涌动,”读来如临其境,令人神往。
爱美爱花是女人的天性,但像卢慧君这样能写出迎春花、鸡冠花、桂花、木槿花、蔷薇花、栀子花、凤仙花、樱花、海棠花、桃花、杏花、梨花、格桑花等等的季节、形状、香型,并能引用古典名句赞美,进而引申合乎逻辑的畅想是不多见的。没有生活的真实、知识的积累、活跃的想象和锦绣之笔是不可能做到这一步的。这既是《青春如花》的唯美追求,也是作家献给读者一瓣心香,可圈可点,韵味无穷。
三
散文需要以求索启迪人。作家出身寒微,又在农村基层工作多年,后来才走上三尺讲坛,自有一腔正义感、事业心和理想与抱负。但拳拳赤子之心在散文的表现上,不可能像杂文那样针砭时弊,也不同于报告文学那样锋芒毕露,运用现实主义手法来忧国忧民,担当社会责任。她通过浪漫主义文笔,坦荡、真诚、委婉地记录下她的追求、探索、见闻和成就与经验,体现殊路同归的思想价值。《山村之夜》写的是她在乡村抓计划生育时的经历。一对夫妇只有一个女孩,政策是允许再生一个的。男人正在和村民一道修路,百十号人再有一个礼拜就能修通。男人憧憬着:“这路一通咱那两百亩黄姜就不愁卖了,还有百十亩核桃树和柚子树明年就要挂果,咱们的后顾之忧是彻底解决了。”女人满脸洋溢着笑说,可不是吗,如今这电也通了,路也通了,咱们有啥怕的呢?男人让把那乡上发的“准生证”退回去,说“我想通了,咱不生了,城里人生一个女娃就行,咱也行。只要经济搞好啥都好办。”这篇文章告诉我们,农民的观念也在慢慢变化,养儿防老不如小康致富,工作抓到点子上问题就能得到解决。
教育教学是我们国家的百年大计,小学担负着重要的启蒙教育和基础教育。作者热爱自己的事业,并且有热情、有创新、有成就。《青春如花》中的第四辑“桃李润物”选编了5篇文章,各有特点。《托起明天的太阳》,写的是汉滨区北部重镇大河镇重视教育的先进事迹。镇长认识到:“送出去一个大学生,可能改变一个家庭,影响一个家族,带动一个地方。”《给孩子一个改错的机会》《静待花开》《爱的力量》《一堂别开生面的写作课》采用不同的方法,启迪孩子的心智,启发学生的写作能力,让差生、熊孩子也能自觉改错,珍惜尊严,不断进步。其潜心育桃李,润物细无声的付出可见一斑。
卢慧君是岁月的守望者,她不相信逝者如斯,她会执着地咀嚼、品味着曾经的滋味,过滤着时光的馈赠,然后将心得昭然于天下。
青春是有限的,当青丝染霜,年轮添愁,她会离你而去,留下你静待夕阳;青春也是无限的,她只眷顾永不言弃的追梦人。耕耘青春,不负韶华,既属于卢慧君,也属于《青春如花》的读者。